(B)1.現代國家的目的有三:
A 自由的、平等的、安全的目的 B 安全的、經濟的、文化的目的
C 歷史的、文化的、環境的目的 D 法治的、安全的、科技的目的
(A)2.國父認為中國在和朝代以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?
A秦漢以後 B 商周以後 C 唐宋以後 D 宋元以後
(B)3.國父所主張的民族自決,係適用於民族主義的:
A對內意義 B 對外意義 C 對內對外皆可 D 對單一民族小國
(C)4.日本統治台灣時實施何種運動,強迫把台灣人同化為日本人?
A 台民化運動 B 日民化運動 C 皇民化運動 D 大和化運動
(B)5.國父認為要恢復民族精神應該要喚醒我國固有的:
A 律法與風俗 B 道德與智能 C 良知與良能 D 知識與科學
(C)6.國路當時認為各國的政治都進步而只有中國退步,推究根本的原因是:
A 中國人不守信 B 中國人不守時 C中國人不修身 D 中國人不重條理
(B)7.照國父的看法,清朝時左宗棠能新疆的原因是:
A 清朝的國威 B 明朝遺老的主義 C 良好的武器裝備 D 週詳的計畫
(D)8.國父認為中國幾千年來受過政治力的壓有兩次亡國:
A 一事春秋、一是唐朝 B 一是唐朝、一是元朝
C 一是唐朝、一是清朝 D 一是元朝、一是清朝
(A)9.國父認為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這個說法:
A 在中國適當,在外國不適當 B 在外國適當,在中國便不適當
C 在中國、外國皆適當 D 在中國、外國皆不適當
(C)10.國父認為當時中國不但受到天然力的壓迫,也受到人為力量的禍害,人為的力量及政治力和:
A 生產力 B 軍事力 C 經濟力 D 外交力
(B)11.清朝入主中國為消滅漢人的民族思想,曾開「博學鴻詞科」的皇帝是:
A 順治 B 康熙 C 雍正 D 乾隆
(B)12.國父認為世界的潮流是由:
A 君權到神權到民權 B 神權到君權到民權
C 君權到民權到神權 D 神權到民權到君權
(D)13.國父首次說明革命民權與天賦人權的不同是在:
A 民國元年 B 民國五年 C 民國十一年 D 民國十三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
(C)14.外國嘗有因宗教而戰、自由而戰、但中國幾千年來所爭的是什麼?
A 財富 B 沃土 C 皇帝 D 文化
(B)15.就時代價值而言:
A 天賦人權在打破神權;革命民權在保障君權
B 天賦人權在打破君權神授;革命民權在保障民主共和
C 天賦人權在保障民主共和;革命民權在打破君權神授
D 天賦人權在保障君權;革命民權在打破君權神授
(A)16.居住、遷徙、信仰、言論、著作等屬:
A 個人基本自由 B 國家基本自由 C 政治自由 D 法治自由
(D)17.自由的特殊限制是對一些具有:
A 特殊能力的人 B 特殊學識的人 C 特殊疾病的人 D 特殊身份的人
(A)18.所謂真平等,是取消人為的不平等,求得:
A 政治地位立足點的平等 B 學識地位立足點的平等
C 財富地位立足點的平等 D 文化地位立足點的平等
(B)19.國父認為後知後覺者為:
A 發明家 B 宣傳家 C 實行家 D 教育家
(C)20.全能區分的理論基礎為:
A 自由與法律的平衡 B 法治與專權的平衡
C 自由與專制的平衡 D 平等與專制的平衡
(A)21.三權分立的缺點中,立法機關兼監察權易形成:
A 議會專制,政府無能 B 政府專制,議會無能
C 人民專權,政府無能 D 議會專制,人民無能
(C)22.歐美三全分力把考試權置於何權之下?
A 立法權 B 司法權 C 行政權 D 彈劾權
(B)23.在五權憲法的理念中,中央政府組織中的政權機關係指:
A 監察院 B 國民大會 C 立法院 D 行政院
(D)24.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以何為原則?
A 分權 B 較注重地方 C 較著重中央 D 均權
(A)25.考試制度原為我國優良傳統,至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何國首先採行?
A 英國 B 美國 C 法國 D德國
(C)26.依五權憲法理念,國民大會所行之民權為:
A 政的間接民權 B 實的直接民權
C 精的直接民權 D 法理上的間接民權
(D)27.下列何者不是中央集權制的優點?
A 法律政力劃一 B 國家均能表現統一制度的力量
C 中央對地方易於節制 D 政令能適應各地方需要
(B)28.依地方自治的單位而言,國父認為人民行使四權的範圍為:
A 市 B 縣 C 省 D 中央
(B)29.依憲法規定年滿二十歲有選舉權,年滿幾歲有依法被選舉權?
A 二十二歲 B 二十三歲 C 二十五歲 D 三十歲
(A)30.國父認為一個健全的政黨的主要條件有:
A黨綱、黨紀、 B 黨員、黨紀、黨章
C黨員、黨綱、黨魂 D 黨員、黨章
(C)31.民生主義的兩大辦法為:
A 改革農業與發達資本 B 平均地權與發展工業
C 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D 節制資本與發展工業
(A)32.據考證國父提出耕者有其田最早是在:
A 民國前五年 B 民國三年 C 民國五年 D 民國十二年
(C)33.國父認為中國的經濟較諸歐美不同,中國在於:
A 不貧亦不均 B 不在貧而在不均
C 在貧而不在不均 D 既不在貧亦不在均
(B)34.國父認為歐美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,下列何者非其中之一?
A 社會與工業之改良 B 勞動立法之實施
C 直接徵收 D 分配之社會化
(C)35.國父認為共產制度在原人社會已經實行了,直到何種情況出現方才打破?
A 機器出現 B 農耕出現 C 金錢出現 D 律法出現
(C)36.民生問題的發生,故由於機器發明代替人工,而問題的癥結則在:
A 個人主義的流弊 B 社會主義的流弊
C 資本主義的流弊 D 共產主義的流弊
(A)37.國父認為中國歷史上真能教民養民者是何朝代?
A 三代 B 漢 C 唐 D 宋
(D)38.民生主義於企業方面主張:
A 偏重民營 B 偏重國營 C 國、民營自由發展 D 國營、民營兼顧
(A)39.國父說生產之要素有:
A 土地、人工、資本 B 材料、工廠、人工
C 交通、工業、人工 D 原料、資本、交通
(B)40.平均地權在中國的作用:
A 思防及發達農業 B 預防及平均社會財源
C 平均財源及發展工業 D 奠基農業發展工業
(C)41.下列何者不是平均地權的辦法?
A 規定地價 B 照價收買 C 私地公有化 D 漲價歸公
(C)42.耕者有其田的意義係指農民對農地:
A 有所有權無使用權 B 有使用權無處分權
C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開 D 使用權與經營權合一
(D)44.下列何過了私人企業經營的範圍?
A 規模較小的民生企業 B 私人經營叫國家經營為宜的事業
C 國家委託私人經營的企業 D 具全國性的水利事業
(A)45.國父基於「人類生存」為社會進化與歷史的重心而建立其:
A 民生史觀 B 唯新史觀 C 唯物史觀 D 社會史觀
(B)46.革命黨各階段的組織發展過程中,於民國元年聯合其他黨派共組而成者為何?
A 同盟會 B 國民黨 C 中華革命黨 D 中國國民黨
(C)47.國父注孫文學說之動機,係有感於何人謂其主張理想過高不適用於中國?
A 國內學者 B 西方學者 C 黨人(同志) D 民初軍閥
(A)48.民權初步的基本精神在於:
A 禮與法 B 禮與裡 C 法與理 D 情與法
(B)49.民國八十六年新修訂憲法增修調文第三定,行政院長之產生由:
A 總統經立法院同意 B 總統任命之
C 總統任命國民大會審核 D 總統監察院審核
(B)50.民國八十六年新修訂憲法增修條文條文第七定,下列哪一項不是監察院的職務?
A 彈劾權 B 同意權 C 糾舉權 D 審計權